要说陕西的风俗,那简直太多了。
首先你要明白陕西的特殊性,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陕北、关中、陕南等三个有着极大人文气候差异的地方。无论在这三个地区哪一个地方,你都能感受到独特的民族风俗。
小编作以概述。
首先便是陕西八大怪,这是每位来到陕西的旅客首先接触到的直观风俗。具体如下
一怪、面条像腰带
二怪、锅盔像锅盖
三怪、辣子是道菜
四怪、碗盆难分开
五怪、帕帕头上戴
六怪、房子半边盖
七怪、板凳不坐蹲起来
八怪、秦腔吼起来
如同其字面意思一样,这就是所谓的陕西八大怪。
1、秦腔,陕西人的"魂"!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2、陕西的锅盔,(注:guo kui,在陕西方言话中,这两个字念得十分狠劲,很带劲!)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泾阳锅盔.武功县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扶风县锅盔,凤翔县锅盔。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也是目前对锅盔的最早历史记载了,当然还有很多民间流传的说法,但乾陵的这个传说最为著名。
来陕西,记得吃我们独有的辣子锅盔!
3、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 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领,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 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要社火”,陕北叫“闹秧歌”、”闹红火”,而陕南则称“闹玩意儿”、“耍故事”。
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的时候,镇上都会耍社火,有锣鼓队、秧歌、烟火等等,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大人们跳的很给劲,那是当年属于陕西人的独特记忆,是童年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今的社火商业化了,很多地方是为了游客表演而表演,已经没有了90年代人们自发组织的社火有趣了。
大致这些吧,希望你来到陕西玩得开心,陕西人民欢迎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