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世纪,楚国国君熊渠发出:“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惊世言论,僭越周礼,自行封三个儿子为王。
这是周王室衰微的一个信号,当然,楚国并非西周时期最早称王的诸侯国,实际上,早在公元前10世纪的时候,徐国的徐偃王就僭越称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什么时候称王(春秋战国诸侯什么时候开始称王)图1](/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817/1692236255_64dd79df7f7be.jpg)
说起来徐国在西周初期是一个实力强悍的诸侯国,但他并不是周朝封的诸侯国,而是夏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且实力强悍,是东方最强大的诸侯国。
西周初期,徐国曾多次联合淮夷反抗周王朝,到了徐偃王时期,徐偃王治国有方,人又仁义,徐国更加强大。
地方五百里,威服三十六国,都城建的规制都超过了周天子的王城,徐偃王更是僭越称王,与周天子分庭抗礼。
当然,周天子自然容不得这样的一个存在,于是周穆王讨伐徐国,徐偃王兵败之后,周穆王封徐国为子爵国。
自此之后,徐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一落千丈,到春秋时期甚至激不起太大的水花,公元前512年被吴国所灭。
徐偃王称王的时候,周王室还未衰落,自然周天子的讨伐对徐国的打击极大,让徐国再也没能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什么时候称王(春秋战国诸侯什么时候开始称王)图2](/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817/1692236255_64dd79dfa663a.jpg)
而楚国则不同,熊渠僭越称王的时候,周王室已然式微,诸侯或不朝或相伐,熊渠正是看到了周王室衰微自顾不暇才敢僭越称王。
但仅仅几年后,周厉王继位,熊渠害怕暴虐的周厉王会派兵攻打楚国,就取消了王号。
熊渠的僭越称王看似短暂没有激起什么水花,实际上并不然,因着楚国自称蛮夷,不再试图以子爵国的身份融入中原文明圈,才让楚国在南方野蛮生长,拓地千里,不断发展壮大。
到了公元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发出“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的豪言壮语,楚国再次僭越称王。
对此,周天子是很生气的,但周王室已然式微,拿楚国没办法,只敢责备被动拥护熊通称王的随国国君。
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早称王的诸侯国,同样是周天子式微的一个极大的信号,但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效仿者。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什么时候称王(春秋战国诸侯什么时候开始称王)图3](/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817/1692236255_64dd79dfcf483.jpg)
毕竟诸侯国尤其是中原的诸侯国即便不那么听话了,但还是遵周礼,所以春秋时期,大家谋求的是称雄,做诸侯之长,为此,他们“尊王攘夷”,尊的自然就是周天子。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是唯一的王,诸侯们就不会称王,即便实力强悍,也会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这是最基本的遵周礼的表现,也更能得到诸侯国们的信服。
所以我们看春秋时期称王的很少,基本都是被排除在中原文明圈之外的一些诸侯国,比如实力最强悍的楚国,还比如吴国和越国,都是在春秋时期就称王的。
当然,不管是周天子还是中原的诸侯各国都不承认他们的王号,但那又怎样呢?他们的称王靠的是实力,不是谁的承认,得到周天子的承认只能是说锦上添花,并非雪中送炭。
当然这种情况到了战国时期就有了很大的改变,都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这种情况越到后来越严重,随着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发生,周天子的存在感更低。
春秋到战国,实际上诸侯国来了一个重新洗牌,大部分的诸侯国已经消失,留存下来的也多进行了很大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什么时候称王(春秋战国诸侯什么时候开始称王)图4](/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817/1692236255_64dd79dff3607.jpg)
周天子更加没有威慑力,利用价值已经不大,中原的诸侯国也开始想着称王。
战国时期最早的称王事件即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为遏制秦国的东进,改变齐国和秦国对魏国东西夹击的局面,折节事齐,前往徐州朝见齐威王,正式尊齐威王为王。
齐威王不傻,他一个人称王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于是也尊魏惠王为王,这就是著名的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事件的威力不亚于当初楚武王熊通称王,甚至可能更甚,因为诸如楚国之类的称王并不被中原承认,但魏国和齐国是中原大国,影响力巨大。
他们之前还曾尊王攘夷,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这一下子称王,就意味着直接否定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当初楚武王没有效仿者,而徐州相王之后,效仿者众,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什么时候称王(春秋战国诸侯什么时候开始称王)图5](/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817/1692236256_64dd79e01cbd5.jpg)
公元前323年又有了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等五国相互承认为王。
尽管赵武灵王觉得赵国没有实力称王并自降一格在赵国称君,尽管齐国试图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但都没有阻止诸侯们纷纷称王的步伐。
再后来,大家都是王了,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反而成了最尴尬的一个王,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都说周朝享国近八百年,但光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占了五百余年。
周朝建立后,周天子对诸侯根据血缘、功劳等,分别赐给公侯伯子男等不同的爵位,周天子称王,诸侯则称期爵,如宋公、鲁侯、楚子、许男等。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各国发展程度不一,有些国家实力大增,但爵位却较低,比如楚国,虽然早已成长为南方的巨无霸,但却一直是子爵,于是第六任国君熊渠便自称为王,便不久即取消。公元前704年,在请求周天子提升自己爵位被拒后,楚国国君熊通愤而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随后,吴、越两国君主也先后称王。不过,楚、吴、越毕竟是南方的蛮夷,而中原各国大家都是体面人,哪能做出称王这种不要脸的事呢?于是他们便自称比王低一级的公。
三家分晋后,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各国的眼中钉,最终在各国的联合打击下,魏国的国力开始衰微,而齐国则在打击魏国的过程中强大起来。于是,公元前304年,魏国君主联合韩国以及其它一些小诸侯国到徐州朝见齐国君主,并遵齐国君主为王(齐威王)。齐王害怕自己称王会引起众怒,成为各国的攻击目标,于是也承认魏国君主为王(魏惠王),史称徐州相王。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魏将公孙衍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运动,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自此,各国君主纷纷称王,甚至一些鼻屎大的国家的君主也用王的名号来自慰。不过,在周王朝的史官那里,各国国君的称谓依然是当初的封爵。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