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初夏,历时20多天,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段连续阴雨时间段,出现频繁的降水过程,这时,正是江南杨梅成熟时期,故称“梅雨”。因为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因此也有称之为“霉雨”。除了我国以外,朝鲜最南部、日本中南部也都有梅雨季节,但世界同纬度其它地区却没有,因此,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我们把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称为“入梅”和“出梅”。
我国传统方法上,“入梅”和“出梅”是根据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的。按照历法规定,芒种后(或当日)逢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或当日)逢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一个未日为出梅。但这种方法过于机械,往往与实际的梅雨时间有差异。
那么,怎么办呢?我们从气象学上进行解释,就实际得多了。
按照环流条件与区域性降水相结合的原则,凡在5月下旬至7月上半月的时段内,在长江中下游范围内,经常有地面峰系活动,且连续两周内有6天雨日,同时参考长江下游两岸,各站候平均气温基本上稳定在22°C或以上的起始日,作为“入梅”日。也有以初夏季节中雨日、雨量、云量等气候要素的时间曲线上出现突增(即转折点)之候(日)定为平均入梅候(日)的。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日。
由于按照气象学的定义来确定入梅出梅的时间,故长江中下游地区,如上海、江苏、安微、浙江、江西等地的时间都不一样,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具体的入梅出梅日期,还要根据当地的气象发布情况来了解。你懂了吗?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各年份之间,梅雨开始和结束的早晚、梅雨的强弱等,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年份梅雨明显,有的年份不明显,甚至产生“空梅”现象。如1954年梅雨季节异常持久,长达两个多月,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涝年;而1958年梅雨期只有两三天,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旱年。
谢请!梅雨节气是我国江淮流域地区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是我国江淮地区在入夏后会连续出现空气潮湿,阴霾多雨或雷阵雨天气,称“梅雨”季或“霉雨”期,这时空气潮湿多雨,东西极易发霉,所以叫霉雨期,又因这时梅子成熟,霉梅谐音,故又称梅雨季。
关于入梅出梅及如何计算的,从真实而讲,这要看当年气象条件变化而定,较为复杂。从传统历法上说,是规定有具体方法的,理同入伏一般。入梅出梅是这样计算的:先看二十四节气,到芒种节后看日排干支,交芒种节后见丙日干就算入梅,入梅以见丙论,入伏以见庚论。连续到夏至再到小暑节后,以见地支未日为出梅,出梅以地支论,以见未为准。这样,入梅出梅时间是不固定的,长短也不完全同一,大概在一月之上,四十二天之下。但真实的梅雨期又并非如些没有出入。如三伏天一般,不是伏内,也有热暑的。不是梅雨季,也有显梅霉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