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亲和戚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分的一清二楚的。通常分为“内亲外戚”,比如表哥表姐,还有他们的父母,都是外戚,而那些同一宗族的同姓男性就是内亲。
“亲”原来的意思是指父亲的亲属,其中包括了姑母,祖父母,伯仲叔季等等这些直系亲属;
“戚”原来的意思是指母亲的亲属,通常包括了,舅舅,姨母,外祖父母等等这些旁系亲属。
现在,随着时间的演变,其中的意思变得比较广泛了。其实从整体而言,那些跟自己有血亲关系及婚姻关系或者其中的成员可以统称为亲戚。
记得我刚上高一时,我爸爸送我去上学,帮我收拾好了,爸爸准备回家,结果一出我宿舍门,就看见一老头,两个人就热情地聊开了。爸爸跟我解释,隔壁宿舍的那个同学,跟我有亲戚。原来,这老头是隔壁同学的姥爷。而这同学还跟我是一个班的。论起辈分来,我这同学的爷爷是我爸爸的奶奶的侄孙子。这是什么关系?同学的爷爷跟我爸爸是平辈,那这同学得管我叫姑姑。
这样开始论亲戚,那真的是能把各地的人都差不多联系起来。
小时候听爷爷跟四爷爷唠嗑,老祖宗是一家兄弟五人挑着打铁的担子,从山东出发,边打铁边一路向北走到河北的。路上有人家的姑娘看中哪个兄弟了,就娶了姑娘在当地安家了,一路上渐渐地哥五个也就分散了。后来大家都没了联系。
然后,在河北这边儿是兄弟二人落户。然后,因为有手艺,兄弟两个都结婚了,老大家生下2个儿子,老二家5个儿子,这五个儿子结婚后,生下8个儿子,这哥八个按照岁数从一排到八,女儿不算在内(当时爷爷他们唠嗑,没有提,所以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个姑太奶奶)。这兄弟八个就是我爷爷这一辈儿了,我爷爷排行老大,四个闺女一个儿子,老二一个闺女,老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年轻时在沈阳定居,老四一个儿子,在保定定居,老五四个儿子,一个闺女,老六四个儿子三个闺女,老七一儿一女,老八两个儿子两个闺女。上述提到的都各自结婚。
到下一代,至少有两个孩子,多的四五个,再各自结婚。
以上,只是在论“亲”。
如果再论“戚”,想象一下。再像问题中说的,亲戚的亲戚,不断的“亲戚”链接下去,大半个中国应该差不多吧。
!
这个还真的无法统计,也根本想象不到。
之前我在一家饭店上班,这个饭店的采购是个四五十岁的大叔。因为每天我一般都是很早就到了店里,所以每次点菜签字都是我在接手。慢慢的和这个大叔就熟络了,他也和我同姓,而且也是老乡(可能出来久了他的乡音变了),虽然不在同个地方,但还是感觉挺亲切的。有次,我签完字,他就和我聊了几句,他问我老家哪里的?我如实回答,他说他有些亲戚也在我们那里,他就和我说了几个年纪大的人名字,我一听我就说我叫这些人什么什么。他当时也挺激动的,他就问我父亲的名字,我就说我爸叫某某,他听了之后就说我爷爷奶奶的名字叫什么什么,我说是啊!他就说我们是亲戚啊!我当时也是挺震惊的,但是我也没见过,也不怎么敢相信,但是从他说的话和对我家人的名字的了解,使我又不得不相信。他看出了我的疑惑。他对我说了很多以前的事。
原来,他是我爸同一个爷爷的大伯。只是早些年因为一些事情他的父亲带着家人到了别处也就是他现在的老家在那里安家落户了。再加上离得也不近,所以就渐渐的没怎么联系了。可能也就这几年和家里的老一辈有些接触,但是我们小辈也没见过。只是听我爸说我还有一些亲人在别的地方。他还说我爷爷当年病逝的时候他们也回来过,可能当时我小的缘故也没有什么映像了。过后我就打电话给我爸说了这件事,他也挺震惊的,因为,他们也是很多年没怎么联系了。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也真是感觉到世界真的太小了。然后他就叫我下班到他家里吃饭。我第一次到他们家还是感到很拘谨的。他的老婆我的大娘见了我,还一直在说没想到啊!吃过饭后我们又聊了好多,他说以前两家走动的太少了,下一辈的人都不怎么走动了。他希望我经常多去他家吃饭,我也说过年邀请他们一家到我家做客。他们也连连说好。
可能两家悬殊太大,(人家毕竟也是老板,他们也在这个城市买了房子)又或者上一辈的恩怨,我们两家也还是没有经常走动。偶尔也只是客气问候。
也许,他们上一辈的恩恩怨怨我们不太清楚,但是,我也希望不要影响到我们这一辈或者下一辈的这种亲情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