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更是百花齐放。传统的民俗节日文化更是流传至今,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大家年年都在进行节日以外还有很多已经被遗忘的“传统节日”,知道的咱就不说了,咱就说说平时不知道也不了解的“传统节日”
“人胜节”:又被称为“人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七,传说自“女娲造人”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所以这一天也被称为“人庆日”。
”填仓节“:因为”填“与”天字“谐音,又被称为”天仓节“也被称为”添仓节“。时间为每年的正月二十五日,是古时百姓祈求·祭奠企盼丰收的仪式。也是希望能够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
“中和节”:始于唐代·为农历二月初一,在后期修改为:二月初二。但是千万不要和二月初二的”春龙节“混为一谈。相传中和节时,皇帝要赐宴群臣,并赐给他们刀·尺·表示裁度。百官要献农书,表示务本。民间要用青色的袋子装着谷物及瓜果种粒,互相赠送亲友。村社居民要酿制宜春酒来祭祀勾芒神(五行神中的木神),以祈祷丰收等等。
”社日节“:”社日节“又称”土地诞“因为古代的”社神“通常是指”土地神“。而”社日节“又分为”春社“和”秋社“。在古时的社日节期是依据干支历法来定的,后来因为历法变动而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这一天按照我们传统的民间习俗是”祈求“和”报酬“土地神的节日。
”花朝节“:简称为”花朝“又被称为”花神节“相传这一天是花神的生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区。因为地域的区别所以”花朝节“有在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的,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举行。
”上巳节“:是农历的三月初三,是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天医节”:是山东地区的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是农历八月初一日。在南北朝时期,汉族民间即有收集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风俗,天医节当因此而来。这一天山东省汉族民间也有天灸的习俗,早期用露水和朱砂,后来用露水研墨,点儿童的额头或胸腹,多行于鲁北和胶东地区。
“下元节”:大家都知道“上元节”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中元节”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也就是“鬼节”。那么下元节呢?其实“下元节”是农历的十月十五日,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日子。在这一天道观要做“道场”,民间则是“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见证和书写了历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包括元宵节、社日节、上巳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等,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被认为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都是古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也都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四大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最古老的节日,有人认为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其实还要更早,春节指农历正月一日,在古代曾有上日、元日、改岁、三朝、正日、元辰、岁日、新正、新元、元旦等名称,在民间通常称为“过年”,“春节”这一名称在民国时期开始才被逐渐使用,但节日习俗还是沿用原本的过年习俗。
上日指农历初一,作为节日的“上日”早在尧舜时期就已出现,《史记·五帝本纪》就曾提到“正月上日,舜受终於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尚书大传》也有“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等记载,这都说明了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过年的习俗,并与岁首祈年祭祀有关。
清明节则是传统祭祖节日,主题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最早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时间不迟于周朝,后来又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最后于宋元时期定型。
端午节指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五月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最早源自天象崇拜,节日习俗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其中尤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和挂艾草菖蒲最广为人知,很多人误以为端午节是因为屈原才出现的,但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中秋节指农历八月十五,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习俗包括拜月、赏月、舞火龙、玩花灯等,包含月圆人圆、怀乡思家、祈盼幸福等文化内核,中秋节也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虽在唐代才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但早在汉代就已普及,而祭月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综上所述,四大传统节日都源自祭祀活动,或是祭祀祖先,或是祭祀天象,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季节特征、生活习惯和人们的情感心理诉求。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