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问题以前曾经解答过,今天再说一点。
个人认为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端午节也不例外。
一、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禁忌说,这主要来自北方。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很不吉利,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婴儿难以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这一习俗差点要了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田文的命。这家伙的生日恰巧是五月初五,刚一出生便惹得其父田婴十分不快活,几次三翻想把他干掉,多亏其母庇佑才得以成人。
第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是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拜活动的节日。这个观点主要源自南方地区,迄今南方还有赛龙舟的习俗。据近代考古发现推断,新石器时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活着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节很有可能是他们因祭祖而创立的。
第三,据今人黄石、刘德谦等人考证,“吃粽子”“斗草”等是夏商周时期夏至的风俗,所以端午节应源于夏至。
第四种观点则认为端午节为纪念屈原、或伍子胥、或曹娥等人而设立的,其中以纪念以身投江殉国的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但似乎不太靠谱,连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节的风俗,许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为楚国贵族大臣曾力挺联齐抗秦,秦始皇一统华夏后怎会允许百姓祭奠屈原?
如果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放到中国文明发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说法似都比较偏颇。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伴随产物,它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非一时一地一人之创造。中国疆域幅员辽阔,古代交通不便,人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风俗自会因时因地而异,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规矩”之说。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经济文化的交流,各地风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节日风俗。
就端午节而言,在先秦时期,南北方的“节日”风俗是单线发展的,各有所侧重,秦朝统一全国后,南北经济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节在此基础上正式形成。
二、端午节主题的演变
推测人们设立端午节的最初原因,大概是为了避恶、祛病、防疫。
端午节时逢夏至前后,天气逐渐炎热,各种戾气和疫病开始滋生和传播,于是祛病防疫就显得十分重要。洗兰浴(“五月蓄兰为沐浴也” 《礼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荆楚岁时记》)、插艾草、吃大蒜、擦雄黄酒、戴香包、避五毒等习俗,无不彰显了端午节避恶祛病防疫的主题,这个风俗至少传袭到汉代(“是月蓄药,以蠲除毒气”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汉书》)。
后来到隋唐时期,原来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逐渐演变为带有娱乐性质的节日活动,原来的祛病、防疫主题,则逐渐淡化了。
三、中韩端午之争
因为端午节,中国还跟韩国起了一点争执。
2005年,中、韩两国几乎同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递交了端午节加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但遗憾的是最终由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胜出,对此国人颇有微词(据专家说,韩国的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不是一码事)。
直到2009年,中国的端午节才成功申遗(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和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
近年来,国家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一方面积极向国际组织申遗,一方面通过立法、成立相关组织、设立保护基金等,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侵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与中国国情八竿子打不着的洋节基本销声匿迹。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它的实用性上,可以说,端午节也是卫生节。这一天,人们要洒扫庭院,清腐除尘,采艾蒿悬于户上,并用艾叶、艾根把成老虎样子的艾虎挂在门楣中央;有的把菖蒲做成宝剑形的蒲剑挂在屋檐下;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和喷洒房前屋后,墙根角落。据说是为了驱虫避邪,消毒杀菌,保人安康。
“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这是明代《山堂肆考》一书中所记载的,可见此俗由来已久。
在旧时,由于文化落后,科学不发达,人们把驱邪视为一种精神文化和身体安好的依托,形成了我国文明历史的文化,并传入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其实,这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得出的卫生科学。由于五月气候转暖,瘟疫溢生,而艾有很强的灭虫功效。因此,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有着远远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显示出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对健康的重视。远涉重洋,传往国外,说明艾文化对世界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