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锥画沙,不是搞建筑用的沙子。书论中写的"沙″是吴人说的水中泥地,水边细腻而湿润的泥土,平整光滑。现代称"潮泥″。
锥画沙,指用锥在"潮泥″上写字,痕迹中正,两侧细腻的泥匀整凸起,起止无迹,有书法藏锋效果。圆浑效果。在书法中,我们不但要中锋行笔,而且要逆锋行笔,使其有阻力。还要注意用笔锋部分书写,才能达到沉着、圆浑的锥画沙效果。(如下图,虽然是"锥画石″,效果和原理是一样的。)
另外,古人书论里说的如印印泥和锥画沙也同理,(如下图)。
印泥是软的,印章压在上面,印泥会溢向线条两边,其状如铁犁耕田,如"锥画沙″。
褚遂良《论书》称:"用笔当如锥画沙。″他将此笔法传授给陆彦远,既而在江岛画沙顿悟。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用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以下图片为颜真卿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明拓本)
颜真卿在明拓本《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谈到哪十二种重要笔法?
一,"横″者。"皆须纵横有象″。
二,"直″者。"必纵之不令邪曲之谓。″
三,"均″者。"间不容光之谓″。
四,"密″者。"筑锋下笔,皆令宛成,不令其疏之谓″。
五,"锋″者。"末以成画,使其锋健之谓。″
六,"力″者。"趯笔则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之谓。″
七,"转″者。"钩笔转用,折锋轻过,亦称转角为暗过之谓。″
八,"决″者。"为擎,锐意,挫锋,使不怯滞,令险峻而成,以谓之。"
九,"补″者。"结构点画或有失趣者别点画旁救之谓。″
十,"损″者。"趣长笔短、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
十一,"巧″者。"欲书先预想字形,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
十二,"称″者。"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兼令茂密,所以为称。″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对"笔法十二意″的说明、论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后世书法艺术发展有广泛深远影响。
很高兴能试答,因为这也曾是我学书过程中的一个迷团,那时候…偶尔似懂非懂,偶尔又百思不得其解。
这是张旭领悟用笔之法的感言。我们知道锥画沙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学书之始也听过无数遍“藏锋"二字,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用笔与锥画沙到底有着哪方面的相同,是状态相同呢?还是体验相同?还有藏锋作用是什么?是因为运用哲学的相对原理?还是因为物理的作用?
要解决我们需具备两个条件:1.是要明白书法美的主要体现在哪里,主要体现在于线条的力量。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灵魂,线条美不美也主要体现在力!这是所有书家应追求的方向和目标。2.需要在书法实践中有多年的历炼。
具备了以上条件之后,我们再分析书法线条之力,这个力非物理上的蛮力,而是书法线条内在鼓荡着强烈的势,显现出来生命的活力。我们也明白笔毫(注意:是笔毫而不是笔杆)和纸产生的磨擦力越大,线条体现出来的力量感就越强。也就是说…书写的时候…要充分制造这软软的毫毛与纸之间的磨擦力了。这就必须用到中锋行笔还有藏锋了,看以下两张图…
很明显…下图中的笔毫与纸相抵的力量要比上图的大吧。那么如上图那样下笔行笔,笔画必定也轻飘无力。而下图是欲右先左,在一逆一反瞬间…通过手腕及笔毫本身的弹力(一股势)的作用下,力为最大。同时墨汁下注毫端。一藏一逆瞬间过程如下图所示。
那么藏锋的物理作用就非常明显了。这也是米芾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用笔道理,也正正化用了《老子》和《周易》的“顺"和“逆”的哲学思想。所以这藏锋有两种根据在这里,就是用物理的作用下产生了符合哲学审美思想的线条。
而“锥画沙"呢?锥画沙是有阻力的,这个“阻力"放在书法上来说就是“涩",“逆则涩,涩则力,力则势生"。也就是说“锥画沙”就是形容用笔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又要在进入书法门槛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才能体会那种沉着痛快的爽劲,所以有些人连写几小时都不嫌累,反而乐此不疲!锥画沙时每推进一步都需运力,所以“乃悟用笔如锥画沙…”意思是用笔也应该行笔时以力运之,手不可被笔毫所带,也不可顺着笔毫行笔,要涩行着势,才能出现美不胜收的有力线条!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