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婚姻观念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从旧时代的男尊女卑到现代社会的男女平等,得益于先辈们的努力。
但“嫁妆彩礼”的婚姻形式却并非永远不变,近期,江浙一带兴起了一种新的婚姻方式——“两头婚”。
顾名思义,男女结婚以后仍然与各自的父母保持一定的亲密性,与传统意义上的“男婚女嫁”有很大区别。
结婚时,男方不用付彩礼,女方也不用付嫁妆,婚后,他们仍然和恋爱时一样,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之中。
他们一般会生育两个孩子,一个继承父姓,主要由父亲方面抚养,一个继承母姓,主要由母亲方面抚养。
在这样的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这一说法,孩子称呼父母双方的长辈都叫“爷爷奶奶”。
由于“两头婚”的名称乍一听有些别扭,让人觉得不亲近,人们更喜欢将这种新的婚姻方式叫做“两家亲”、“两头亲”、“不嫁不娶”、“两家拼拼”等,实际上是同一种概念。
意为“我家不是嫁女儿,你家也不是娶媳妇”,区别于俗话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和“入赘的懒女婿”。
有专家认为,江浙一带之所以兴起这样的婚姻方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上个世纪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国策。
由于男女双方都属于独生子女,所以对冠姓权都有需求,两头婚中的男女双方各有一个继承自己姓氏的孩子。
不仅响应了近期的“开放二胎”政策,也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求,这是两头婚的优点,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是人们思想进一步开放的体现。
还有一些专家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差所导致的。
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大部分被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的溺爱给惯坏了,等到自己结婚生子,却无法尽到家庭的责任,又不会做饭和做家务,加上目前国内月嫂保姆以及家政行业的不够规范,只能在父母膝下多依靠一段时间。
而一些法律界的专业人士则表明,这与江浙一带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系。
旧社会有句俗语叫“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旧社会女性在婚姻里之所以地位低下,是建立在依靠男方养活的基础上,若女方家庭比男方富裕,则会要求男方入赘。
但入赘的男性通常会被看作“吃软饭”的,走出去很没面子,加上入赘的男方没有冠姓权,自然心生不满,这种不满多体现在对家庭不够用心或逃避责任上,就会产生“入赘的懒女婿”。
而女方也会对入赘来的男性要求颇多,久而久之矛盾加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夫妻小家庭的稳固性。
况且现代社会少有“入赘”一说,于是“两头婚”这样的婚姻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男不婚,女不嫁,直接跨过了彩礼和嫁妆这两道门槛,经济上两不相欠,也不失为一种减少矛盾的方式。
加上男女双方都有冠姓权,更像是从实际行动上体现出了男女平等的特征。
是进步,还是胡闹?
目前为止,“两头婚”的普及率还不算太高,仅在江浙一带的部分地区盛行。与法律界一些人士的猜想较为贴切的是,结“两头婚”的男女多为富裕家庭。
他们中甚至有一些是拥有十几套房产的“拆迁户”,父母攒下的积蓄非常丰厚,足以保证他们下半生的挥霍。
鉴于“婚前财产鉴定”是一件比较伤感情的事,况且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也需要父母的照顾。
所以,“两头婚”是他们最为合适的选择。认为“两头婚”是一种进步的人,多是站在“婚房太贵”、“彩礼过高”、“柴米油盐消磨感情”以及“距离产生美”这样的角度来看,但在现实中真正选择“两头婚”的男女并不会过多考虑这些。
他们不但支付得起天价彩礼、天价嫁妆,也不会被房价所累,他们名下已有的房产都住不完,仅靠收租就不难实现下半生的财务自由。
之所以分文不予,自有一番考量。他们想要的,仅仅是在婚姻中的平等地位和对其中一个孩子的冠姓权,如果顺便还能靠父母帮助解决“柴米油盐”的生活就更好了。
不少人对这样打着自由婚姻旗号的“啃老行为”提出了反对,父母毕竟会老去,他们不可能跟随子女一辈子。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父母老去,或有个三长两短,这些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中年巨婴们该如何面对现实?
到时候,恐怕连他们自己的生活都会变得一塌糊涂,更别提照顾老人了。
加上夫妻双方长期不曾同床共枕,感情上也难免淡化,他们没有自己“小家庭”的概念,也不曾自己面对生活,将依赖养成了习惯,思想上会很难成熟,行为上也很难独当一面。
何况“两头婚”并不等于消除了一切矛盾,像逢年过节该去谁家这种事情就难以取舍,由于两人一开始就属于“势均力敌”、“平分天下”的感情模式,想必对婚姻中掌握主动的话语权还是非常在意的。
尤其当他们遇到应该其中一人做出妥协的情况时,矛盾就会产生。
他们煞费苦心用制度做约束绕了一大圈结果又回到了原本夫妻间最常见的沟通商议问题上,且孰是孰非很难断个清楚。
从两个孩子的成长来看,“爷爷奶奶”们难免不偏向于随自己姓氏的那个孩子,而疏远另一个。
这种潜移默化的“偏心”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既不利于双方亲属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两个孩子之间建立感情。
总体来说,“两头婚”较于传统婚姻来说,有利有弊,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专家们各持己见,始终难以断定。
在网络上,网友们同样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有人说这是胡闹,有人则说这是社会的进步。
事实上,是胡闹还是进步,并不取决于呼声的高低,而在于这种婚姻模式究竟能不能经得住岁月的考验而长久存在。
专家提出,“两头婚”之所以兴起,在于女方家庭对孩子冠姓权的执着。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计划生育着实“打击”了一部分思想传统的老人,尤其是只有一个独生女的情况下,多少有些“不甘心”。
这批人“不甘心”的根本原因是,他们认为男孩长大后要娶媳妇“传宗接代”,而女孩长大后只能嫁到别人家里,成为别人家的人,所以,生女儿就等于断代了。
“两头婚”正是为了解决女孩不能“传宗接代”的问题,现代社会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在职场中同样有机会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需要靠男性养活。
而且女性家庭也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她们自然也希望能够争取到更多原本只属于男性的权利,冠姓权即“传宗接代”的权利。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假设,只要有钱的女性越来越多,冠姓权的需求越来越广,只要社会越来越进步,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开放,“两头婚”就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大范围延续,直至成为我国一项新的传统呢?
对此,网友们也有自己的看法,支持者认为“两头婚”是消除“重男轻女”观念的有效武器,总体上利大于弊,其他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小问题,在两性平等这个重大课题面前根本不叫问题。
只要夫妻双方足够智慧和理性,有关孩子的成长问题、双方亲属的沟通问题、以及他们日常的生活独立问题都是不难解决的。照此下去,此类新型婚姻方式的延续几乎是时代的必然。
反对者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样的家庭缺少温度,影响夫妻感情事小,破坏家庭氛围事大,关于孩子的成长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非常棘手,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况且两个人组建家庭的原本目的是为了延续爱情和亲情,这么做无异于因小失大,为了依附在父母身边而放弃与自己的另一个孩子朝夕相处的机会,这么做是非常自私的。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父母的地位无可取代,只有在父母双方的陪伴下成长,才是健康圆满的童年。
“两头婚”家庭里的孩子若在亲情上有所缺失,长大后若步入婚姻,一定不会再次选择这样的婚姻方式。
有些友友认为两头婚是指办婚礼,我认为两头婚是一种婚姻模式,就是男不娶女不嫁,两个人结婚而已,结婚之后实行AA制。
我比较赞同这种婚姻模式。两个年轻人相爱结婚,各自在自己家办个结婚酒席,也不需要彩礼或者嫁妆什么的,直接两个人出钱或者双方父母赞助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共同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不用跟任何一方的父母同住,小夫妻可以随时去双方父母家,可以同去,可以分开去,好不自由!
婚后的AA制,要看具体怎样操作。如果每个月两人各拿出同等的钱来共同开支或者共同储蓄,各自剩下的钱可以自己支配,这种方式我还可以接受。如果无论什么花费都要二人平分,我就不赞成。感觉随时都在提醒彼此,我们在金钱方面分得很清楚。时间长了,担心会影响感情。有同事连外出吃饭二人都要AA,他们夫妻感情也不太好。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