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源自于“上巳节”。“上巳节”原指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因为冬去春来,气温明显上升起来,古人相信在这一天去水边用水来洁净身体,会涤除秽污和不祥,称之为“修禊”。
后来,在曹魏时把它固定为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并把原来的“修禊”进一步演变成为到水边宴饮,到郊外春游的节日,在民间影响颇广,深受人们喜爱并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的由来。
其实,“三月三”不单单是汉族的节日,其它各少数民族,如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等民族的人们,也都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活动及聚会。特别是青年男女,穿着本民族的节日盛装,纷纷走出家门进行山歌、舞蹈等一类的庆祝聚会活动。
尤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已把三月三这一传统节日当成法定节日,进行旅游推介,吸引了大量游客过来观光旅游,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动画图1](/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122/1674355085_63cca18ded5bd.jpg)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动画图2](/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122/1674355085_63cca18df0929.jpg)
![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动画图3](/uploads/images/article/20230122/1674355085_63cca18df3aaf.jpg)
小时候常常听到老人中家里唠叨说:三月三,九月九,无事不从江边走。大概是因为刚刚进入春天,“春天的天气,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到了江边可能回遭遇不测吧。
言归正传。三月三,也叫作上巳节。 汉代以前规定农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三国 魏 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用上巳。 《晋书·礼志下》。
《周礼·春官·女巫》称:“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唐 贾公彦 疏:“一月有上巳,据上旬之巳而为祓除之事,见今三月三日水上戒浴是也。”
《艺文类聚》卷四引《夏仲御别传》:“ 仲御 诣 洛 ,到三月三日, 洛 中公王以下,莫不方轨连軫,并至南浮桥边禊。”(一同乘坐车马,到江边进行祭祀,以除不详之物)。
唐 杜甫 《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 水边多丽人。”
另外,三月三还是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三月初三。内容不尽相同。壮族又称“歌仙节”,在这一天赶歌圩,举办歌会。
侗族又称“花炮节”,以抢花炮、斗牛最具特色。在黎族,为预祝“山兰”(山地旱稻)、狩猎双丰收的节日。
总之一句话,春天来了,气候边暖,各种有毒有害之物也出来骚扰老百姓,三月三祭祀一方面求得上天了庇佑,另外也可以举行一些迎春的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