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农历7月26日)是酷暑。
暑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太阳到达经度150度后,随着直射角的南移,暑热开始减弱。按照二十四节气中的解释,“当你停下来,暑气就止于此”标志着炎热暑假的结束。
那么,酷暑过后,你真的会和酷暑说再见吗?答案是否定的。
2022年的酷暑不一般,酷暑还在最后,很特别。然而,这对于遭受60年来最高温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接下来,我们来说说2022年这个特别的夏天。
第一,今年酷暑异常,酷暑还在最后。
今年的酷暑落在8月23日,而上一次酷暑落在8月15日至8月24日,酷暑刚好落在8月25日。所以今年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今年的暑气虽然降了,但是不降。
古代“避暑”是天气异常的标志,有“避暑必是荒年”之说。原因是在炎热的夏天,天气应该是凉爽的。如果天气持续炎热,将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典型的例子就是秋旱,秋旱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作物成熟前所需的高温差缺失,导致作物籽粒不饱满,果实糖分不聚集。
今年中国遭遇60年来最高温,对秋粮生产确实影响不大。为此,有关部门和专家已经发出声音,为农业生产献计献策。
其中,专家提醒农民积极做好农作物防暑降温工作。在中国南方,采取水冷措施以减少抽穗结实期天气的不利影响。北方地区要修剪枝条,为作物补充能量,保持良好通风,增加灌溉次数,争取今年秋粮生产丰收。
第二,今年的酷暑不同寻常。会热多久?夏季热能预测。
我们知道,当酷暑来临时,暑气已经开始消退。在农村,有一句农耕谚语说:“夏天不热,中午热。”入夏后,零星的暑气只能在中午嚣张,但到了早上和晚上,就已经是凉凉的了。
所以,如果过了夏节还“热”,说明秋凉可能会推迟,至少要等到千禧年时节。今年的白鹿原节是9月7日,还有半个多月。
为什么要去千禧节?因为农村谚语说“夏天太阳一升起,就干到白露节。”在此之前,不仅会持续高温,还会干旱。
具体来说,今年农村谚语说“金风起于立秋前三”,凉风出现。这将是立秋后的第三个“一天”,即8月29日,比夏季高温晚6天。然而,距离秋分后的第一个“一日”,也就是9月28日,还有一个多月。
总之,2022年的炎热程度将超过历史,炎热时间将超过多年纪录。很多地方的酷暑甚至才刚刚开始,“秋高气爽”的意味很浓,提醒大家提高警惕。
第三,今年的酷暑不同寻常。冬天冷吗?酷暑也是可以预测的。
作为夏秋交接的关键节气,暑也可以预测今冬的冷暖天气,利用当天的天气情况就可以轻松判断。
“入冬前天气很热”。如果天气很热,高温会持续到初冬。预报的时候,温度其实是最简单的指标。相反,“夏天寒地冻,冬天多雪”则显示了寒冬的预兆。
在使用农村谚语时,为什么用温度来判断是科学的?
不妨读一读宋代诗人苏东的《长江三首》的诗句,“夏日无三日,新凉总金黄。”天气凉爽的时候是正常的好年景。
很多朋友经常用下雨来预测会不会下雨,其实是对农村谚语的一种形而上的理解,因为有些地方“夏天下雨让人发愁”,下雨是一种不祥之兆,因为夏天第三天家家户户都摘新棉,所以粮食回仓的时候天气好非常重要。有的地方说“夏天有雨的时候,每一粒都是米”,“夏天不下雨,就算种了米也难种”。下雨是个好兆头。
因此,在运用农村谚语时,一定要注意地域性,更重要的是要辩证地理解农村谚语的理论基础。我们最怕墨守成规,切不可为了流量而瞎说。
总之,今年的暑热特殊,是夏秋交替的关键节气。我们期待着秋天凉爽的早日到来。让我们告别漫长的酷暑,迎来秋后的丰收。
今天是八月二十三日,农历七月二十六日,也就是传统的处暑节气,老话说“处暑不出伏,遍地起新坟”,就是说要是处暑的时候三伏依旧没过去,那肯定没好事。
非常不幸,今年三伏出伏刚好是在处暑两天之后,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
在传统意义上,处暑就是暑热几乎消失的时候,只要到了处暑,那么就不会再有很热的天气出现了,这个夏天也基本上就过去了,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可凡事都可能出现意外,比方说处暑之后也未必会天气转凉,甚至于会更热。
古人就认为,三伏天,也就是夏天最热的这段时间,如果三伏尚未过去的时候,处暑的日子就已经到了的话,那么今年的夏天会格外炎热,而暑热的日子也会特别长。
处暑不过午,热到白露后!
其实以前的节日,就是一个时间点,并非是一整天都是,每个节气都对应着黄道上的十五度,而像是处暑的节气,正常的情况下大概就是在申时,也就是十六点的时候。
说到这个时间点,就需要说起一个词语叫做“交节”,也就是两个节气交汇的时间,今年处暑的交节时间是在戊午时,也就是大概中午的时候。
也就是说,今年的处暑并不像往年那样,是在下午的时候发生交节,而是在正午的时候,阳气最鼎盛最酷热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处暑不过午”。
一旦发生这种事,人们觉得天生异象,今年必然极其酷热,炎热状态要持续到白露节气。
这样的说法其实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都是过去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当中,根据各种自然现象规律进行的总结,有时候也未必是正确的。
而且要搞清楚一点,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流域的先民总结出来的,咱们国家实在太大了,二十四节气产生的各种俗谚,并不能完全对应各地的情况。
话说回来,今年的确是非常炎热,甚至于是我国有气象监测以来最炎热的夏天。
太湖的水位创二十年新低,洞庭湖与鄱阳湖两个大型淡水湖都几乎消失,重庆嘉陵江也露出了大量的河底浅滩,而四川这个国内最大的水电供应地,因为水不够,今年水电发电量锐减。
中国这么大,以前的很多俗谚其实都是不一定能够对应上的。
比方说现在虽然还是极其炎热,但是今年的第九号与第十号台风已经生成,预计很快就会登陆然后不断北上带来强降水与降温,所以今年的酷热是不会持续到白露的。
更何况,即便是在以往的正常年份,在秋天的时候,也经常会出现秋老虎之类的天气,炎热的天气出现反复,都是极其正常的情况。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并非人类完全能够摸清楚的,二十四节气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今年的确是处暑不过午,但到底热到什么时候,谁也说不准,毕竟天有不测风云。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