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为新娘准备的结婚用品,如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在古代嫁妆是女人的私人物品,又称为“陪嫁”。古代的嫁妆除了一些常见的金银首饰古玩玉器之外还有一些在今天看来冷门奇葩的嫁妆。
男方抬着花轿接新娘这在正常不过了,可是您听说过抬着棺材嫁女儿的吗?这到底是办白事还是办红事啊?看鉴100秒今天带您看看那些关于嫁妆的小秘密。
冷门嫁妆第一名,棺材。清朝末年,浙江广州一带,嫁女儿必送棺材,而且是送给公公婆婆使用的。您可能觉得陪嫁棺材太不吉利了,但当时的人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棺材与官财同音,陪嫁棺材有升官和发财的意思。而且在古代棺材属于大件,陪嫁一口上好的棺材,就跟现在陪嫁一辆高档汽车差不多。所以要想女儿在婆婆家腰板硬,就得先给婆婆来口好棺材。
冷门嫁妆第二名:开裆裤。汉朝的时候嫁女儿开始流行陪嫁情趣内衣,其实就是开裆裤。因为当时的新婚男女在结婚之前都是没见过面的。结婚当天第一次见面的陌生男女,就要被送入洞房赤裸相见,为了避免尴尬,女方就在陪嫁里准备了开裆裤,这样既能避免全身赤裸的尴尬,同时又不影响夫妻洞房,可谓一举两得。
冷门嫁妆第三名:银托子。银托子其实是一种成人用品,主要使用人群就是不行男。使用方法就是用银托子,托住男性身体不可描述的部位,以便顺利完成洞房这个成就。女方父母害怕姑爷身体不好,让自己女儿守活寡,为了女儿的性福,父母也真是操碎了心。
冷门嫁妆第四名:白手帕或者白绫!提到白绫您肯定会想到上吊,但是陪嫁的白绫可不是为了女儿在婆婆家被欺负后上吊用的。陪嫁白绫其实是为了证明新娘的贞洁。要想证明贞洁,还有什么能比洞房第二天,沾着落红的白绫更有说服力吗?
冷门嫁妆第五名:春宫图大家都听说过,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谈性色变的古代,居然从汉朝开始,就把春宫图列为了嫁妆的必备物品。其实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主要就是因为古代人太保守了,保守到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对性基本都是一无所知的。女方父母为了早日抱上大外孙子,就只能在陪嫁中加入几副春宫图,让新婚夫妇自学成才啦。
其实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嫁妆是什么都不重要。
古人的嫁妆很难说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因人而异,因家产而异。不过,中国古代有一些时期,比如宋代,社会流行厚嫁之风,嫁妆非常丰厚。不要以为嫁妆就是几担可以挑着走的财物,按吴自牧《梦粱录》的记录,南宋人的嫁妆不仅有“首饰、金银、珠翠、宝器”等财物,还包括“随嫁田土、屋业、田园”等不动产。古人称之为“奁产”。
还是举几个例子吧。宋理宗朝时,一位郑姓大户送给女儿的奁产是“奁租五百亩、奁具一十万贯、缔姻五千贯”。又有一个叫做虞艾的县丞之子,“娶陈氏,得妻家标拨田一百二十种,与之随嫁”。这些嫁妆,动辄就是上百亩的田产。
宋人在定亲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定帖,女方也要给男方回定帖,定帖上写明的内容,包括陪嫁的财产。这个定帖,有点像是婚前财产证明。因为按宋朝法律的规定,女子随嫁的奁产,名义上为夫妻双方共同财产,并不归夫家所有,夫家分家析产时,奁产不可分。实际上,奁产的所有权与处分权,都归女方掌握,女方可以拿出来奉献给夫家,也可以自己保管。丈夫如果索要妻子的奁产,往往会被当时的风俗所鄙视。以后假如夫妻离婚,或者妻子改嫁,女方有权带走她的全部奁产。
一般来说,社会人的地位,取决于他(她)的经济基础。宋代盛行厚嫁,奁产往往不是小数目,而且,奁产的支配权也掌握在女性手里,因此,我们相信,宋代女性的地位,是不可能太低下的。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