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亲,很开心一起探讨一下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摄影中的焦点透视
个人拙见,一个画种的技法,创作因素,是跟随绘画的思想,创作理念而定的
比如西方美术史上的传统写实古典油画,创作理念,绘画思想是,在二维平面的画布上,再现三维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效果,给观众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所以,西方传统油画的一切绘画技法和绘画知识,比如解剖学,透视学,还有明暗绘画技法,坦培拉,间接绘画技法,都是为了在画布上,科学,理性地再现一个人物的结构,明暗,空间场景的比例
包括西方油画中的透视因素,焦点透视,也是西方油画中科学,理性,客观的绘画因素,也是为了科学地在画布上再现真实三维的空间
焦点透视,是西方油画的专属
焦点透视,被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表现得淋漓尽致
焦点透视,是画家创作时,站在一个固定的观察视角上, 运用焦点透视的透视线,在画布上展现合乎科学规律的透视关系,使画面具备科学,理性的空间纵深感
焦点透视,空间中所有透视线都会消失于一个灭点
包括摄影,由于摄影艺术,是十九世纪诞生于法国的艺术,所以摄影,也是属于西方的艺术
摄影作品中的焦点透视,油画中的焦点透视是相通的,一致的,同样是画中场景的透视线消失于一个灭点,对于平行透视而言
个人拙见,焦点透视,体现科学,理性的空间纵深感,在风景油画中,风景摄影作品中更能明显体现
而散点透视,是中国画的专属
之前说过,一个画种的技法,创作因素,是跟随绘画的思想,创作理念而定的
对于国画而言,创作理念和绘画思想,并不是如同西方油画,真实再现大自然山水,人物
中国传统文化是含蓄的,所以对于中国画而言,提倡的是表达画中的意境,画家的主观情感
山水画中的意境,画家的主观情感,融化成画中的笔墨,构图,节奏,韵律
那么,既然中国画,不是提倡写实的画种,而是提倡意境
那么,中国画中的创作元素,散点透视,同样不是科学的,理性的严谨透视
散点透视,并不是西方油画中的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观察视点
散点透视,一幅山水画中,允许有许多个观察视角
中国山水画家,可以站在不同的观察角度创作一幅山水画,营造散点透视的构图
以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富春山居图》的局部举例,亲可以看见画中的山脉,都是不同角度构成的
可以说,中国画家画山水画,可以随时变换观察角度,甚至可以把不同角度的山水,组合在一张画上,这就是散点透视的优势
散点透视,个人拙见,相比焦点透视,更加开放,自由,画家甚至可以相隔很远的几座山脉画在同一张宣纸上,画中有许多个灭点
而油画,摄影中的焦点透视,由于要符合西方油画中的科学性,理性的严谨规则
所以焦点透视,必须站在固定的一个视角画画,透视线聚集在一个灭点,对于离画布很远的风景,就不能画在画布上,所以焦点透视很局限
如达芬奇,拉斐尔,创作时不可能随时变换角度,不可能一会儿从侧面看模特,一会儿又从正面看模特,一会儿又近处看模特,一会儿又远处看模特
西方画家毕加索,是一位创新型画家
毕加索的作品,突破了西方的写实传统风格,而且还突破了西方一贯运用的焦点透视,毕加索画笔下的女性,是多视角多角度观察的作品,眼睛,鼻子,嘴巴都是不同观察视角的五官,组合在一张画布上
可以说,毕加索的多角度观察的立体主义绘画,是西方绘画的散点透视
解答完毕粉丝们,条友们,你们有什么高见呢?
有人说“焦点透视法”起源于西方绘画艺术,这是不准确的。从人类发展史中,无论东西方绘画的出现,即使远古的石刻、壁画、象形符号都表现出了人类最原始的视觉透视习惯和原理。最早期的玛雅文化中,古玛雅绘画都遵循了“焦点透视法”。中国的古典绘画同样表现出了这种透视特征。随着相机的出现,摄影人遵循对人物、景物的视觉习惯,将绘画透视技巧用在了摄影创作中,无论由近及远、由大及小、由宽及窄、由面及点、由面及线等等都客观地反映了视觉规律。
而所谓的“散点透视法”无非是将传统客观的透视习惯主观性的将焦点外延拓展,转移,流动,从中心焦点向多方位引导,从而形成多个独立的焦点,内容上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说明。“散点透视”散而不乱,散而集中,散而统一。“散点透视法”遵循了人的内心与意识,三维地、立体地呈现客观世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在当今国内外的绘画和摄影创作中广泛使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