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 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夏商周三代礼仪制度所制定。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汉人对汉衣冠的认同也成为了民族意识的一部分。
客观上的汉族人的某些过渡历史阶段的穿着服饰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汉服本身虽然清朝剃发易服等统治政策下消失了,但因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部分元素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部分元素。21世纪以来,汉服运动尊崇古代汉族人一脉相承的服饰特征,传承汉服数千年文化基因,并在古代考据汉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必须支持汉服复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服饰都给淡化了,那还能算一个堂堂正正的民族吗!
看看我们的邻国,韩国的韩服虽然起源于我们中国,但是他们把它保护传承的多好,你在韩国大街上,时不时的会看到穿着漂亮韩服的美女,在韩国结婚,女子是需要穿韩服的,这也能体现他们对韩服的重视。
再来说说日本的和服,也是起源于我国,说真的,和服真的很一般,但是,人家日本知道这是自己本民族的服饰,他们会重视,他们会保护,每当有大型活动或者节日,她们就会穿着和服,这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约定习俗的习惯了。
但是你看看中国,我们国家的汉服是多么的漂亮,可是如今却好像消失了一般,有多少人会穿着汉服走在大街上,有多少人会穿着汉服结婚,有多少人会在春节时穿着汉服,基本没有,现在的人都有点崇洋媚外,外国的东西总是比较圆,总是觉得韩服、和服漂亮,却忘了那最美的本民族服饰,汉服。
汉服的美是婉丽的,是典雅的,是羞羞的,也是大气的,汉服的美,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而不是把它丢在一边,让它蒙上了一层会灰,我想有一天,在大街上,春花烂漫的季节,我看见,穿着汉服的美女,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汉服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吗?不要等到它真正消失了,我们只能在展览馆里时候欣赏的时候,才觉得后悔。
强烈呼吁国家将汉服作为结婚时的衣服,不要求结婚时只能穿汉服,但之前要穿一天,支持我的赞起来!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汤圆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20886267@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